近日,,廊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(fā)了新修訂的《廊坊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》(以下簡稱《預案》),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,。
一,、《預案》的修訂背景是什么?
答:2020年12月,,我市印發(fā)《廊坊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》(廊政辦字〔2020〕78號),,實施以來有力規(guī)范了全市自然災害救助工作,。本次對《廊坊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》的修訂背景是:
(一)適應災害救助新形勢的需要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,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,,深刻闡述了防災減災救災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,為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指明了方向,、提供了根本遵循,、科學指引,,有必要通過修訂《預案》,,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全面加強黨對災害救助工作的領導,,認真踐行“人民至上,、生命至上”和“兩個堅持、三個轉變”理念,。
(二)適應災害應對新模式的需要,。為進一步適應重大及以上災害應對工作需要,確保災害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銜接順暢,,有必要通過修訂《預案》,,強化與突發(fā)事件應對總體預案和防汛抗旱、地震,、地質災害,、森林草原火災等專項應急預案相互銜接,健全與省級和縣級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的協同聯動,。
(三)適應災害救助新機制的需要,。新修訂印發(fā)的《河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》對省級層面災害救助體系、運行機制,、職責分工等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,,為構建“上下協同、有序銜接”的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體系,,有必要通過修訂《預案》,,對市級層面災害救助體系、運行機制,、職責分工等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,。
二、《預案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,?
答:預案共分總則,、組織指揮體系、災害救助準備,、災情信息報告和發(fā)布,、應急響應,、災后救助、保障措施和附則八個部分,。一是總則,。明確編制目的、編制依據,、適用范圍和工作原則,;二是組織指揮體系。明確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及辦公室和專家委員會相關職責,;三是災害救助準備,。明確相關部門及時發(fā)布監(jiān)測預警信息和做好災害救助準備具體措施;四是災情信息報告和發(fā)布,。明確災情信息報告和災情信息發(fā)布具體要求,;五是應急響應。明確四個等級響應級別啟動條件和調整條件,、啟動程序,、響應措施、響應聯動和響應終止,;六是災后救助,。明確過渡期生活救助、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,、冬春救助相關要求,;七是保障措施。明確資金,、物資,、通信和信息、裝備和設施,、人力資源,、社會動員、科技,、宣傳和培訓等保障措施,;八是附則。明確名詞術語,、責任與獎懲,、預案管理、參照情形和實施時間,。
三,、新舊《預案》有什么差異?
答:我市《預案》依據新發(fā)布的《河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》修訂,與2020版相比,,有著明顯的變化,。
(一)在組織指揮體系方面。明確新整合設立的廊坊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牽頭抓總,、統籌協調,、指導督促作用。新增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溝通聯絡,、政策協調,、信息通報等方面的職責任務。新增專家委員會政策咨詢等工作任務,。
(二)在災情信息報告方面,。明確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嚴格落實災情信息報告責任,確保災情信息報告及時,、準確,、全面,堅決杜絕遲報,、瞞報、漏報,、虛報等情況,。明確遇有死亡和失蹤人員相關信息認定困難的情況,受災地區(qū)縣級應急管理部門應按照?“先報后核”的原則,,先上報信息,,后續(xù)根據認定結果進行核報。明確受災地區(qū)縣級應急管理部門要建立因災死亡和失蹤人員信息比對機制,,主動與公安,、自然資源規(guī)劃、交通運輸,、水利,、農業(yè)農村、衛(wèi)生健康等部門溝通協調,。
(三)在應急響應方面,。在啟動條件上,根據“上下協同,、有序銜接”的原則,,將市級應急響應由三級調整為四級,將“死亡或可能死亡人口”調整為“死亡和失蹤人口”,,將“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”調整為“緊急轉移安置和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”,,將“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,一個縣(市,、區(qū))范圍內需政府救助人數”指標調整為“干旱災害造成群眾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,,全市范圍內需政府救助人數,;一縣(市、區(qū))行政區(qū)域內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該縣(市,、區(qū))農牧業(yè)人口的比例或人數”,,調整“倒塌和嚴重損壞房屋間數或戶數”指標。在啟動程序上,,明確啟動一級響應由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主任決定,,二級響應由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副主任(分管應急管理工作的副市長)決定,三級響應由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主任(市應急管理局主要負責同志)決定,,四級響應由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(市應急管理局分管負責同志)決定,。
(四)新增多災種聯動響應機制。推動災害救助工作關口前移,,加強災害救助響應與各主要災種的協調聯動,,對已啟動市防汛防旱、地震,、地質災害,、森林草原火災等應急響應的,經綜合會商研判災情態(tài)勢,,按照規(guī)定啟動災害救助應急響應,。
(五)調整各部門職責分工及響應措施。根據機構改革職能調整,,新增市委社會工作部,、國家金融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廊坊監(jiān)管分局等部門職責任務,完善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解放軍,、武警部隊投入救災救助方面的內容,,統籌調整涉及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。
四,、關鍵詞詮釋
(一)自然災害:主要包括洪澇,、干旱等水旱災害,臺風,、風雹,、低溫冷凍、高溫,、雪災,、沙塵暴等氣象災害,地震災害,,崩塌,、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質災害,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,。
(二)自然災害救助:指對因自然災害造成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人員給予的食品,、飲用水、衣被,、取暖,、臨時住所、醫(yī)療防疫等臨時性,、階段性生活救助,,以及對因災死亡人員家屬給予的撫慰。
(三)緊急轉移安置人口:指本行政區(qū)域內遭受自然災害影響,,不能在現有住房中居住,,需由政府進行轉移安置(包括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)并給予臨時生活救助,保障食品,、飲用水,、臨時住所等基本生活的人員數量(含非常住人口)
(四)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:指本行政區(qū)域內遭受自然災害后,住房未受到嚴重破壞,、不需要轉移安置,,但因災造成當前正常生活面臨困難,需要給予臨時生活救助的人員數量(含非常住人口),。